正规股票配资
1905电影网专稿 当引擎的轰鸣撕裂空气,62岁的布拉德·皮特驾驶赛车以超300公里的时速霸气冲过终点线,印证了那句网络热梗:“法拉利老了也是法拉利”。
正在热映的新片《F1:狂飙飞车》由黄金班底打造,凭借皮特领衔的明星阵容和F1赛事实拍带来的真实感,一举拿下豆瓣8.5的高分,创下今年好莱坞电影最高纪录,票房也逼近亿元大关。
影片讲述了传奇F1车手桑尼·海耶斯因一场重大事故黯然退出赛场,沉寂三十年后重返赛道,与新秀队友乔舒亚·皮尔斯在磨合中历经碰撞,最终携手开启逆袭征程的故事。
技术流大导约瑟夫·科辛斯基延续“实拍至上”的理念,影片中90%的赛道镜头均为实景拍摄,还请来了7届F1世界冠军刘易斯·汉密尔顿担任制片人,配合配乐大师汉斯·季默创作恢弘乐章,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体验到引擎轰鸣和顶级竞速的极限魅力。
从风靡全球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到备受好评的《极速风流》《极速车王》,再到吸金超50亿的《飞驰人生》系列,赛车题材电影如何引动观众的速度与激情?
01
运动版“速度与激情”
经典好莱坞叙事的胜利
“观众一直在抱怨,赛车电影里的车看起来不够快,因为摄制组用的是道具车”导演约瑟夫·科辛斯基一语道出行业的痛点,也正因如此,他下定决心让这部《狂飙飞车》与依赖道具车与特效的赛车片不一样。
为了达到逼真的沉浸式观影体验,影片选择在真实F1大奖赛场地及比赛期间实拍。在2023至2024赛季中,摄制组足迹遍及英国银石赛道、迈阿密赛道、拉斯维加斯赛道及阿布扎比赛道等标志性赛车场。
全片采用IMAX特制技术拍摄,首度实现赛车行驶过程中的动态运镜,并运用无线电操控多台摄影机,带来前所未有的临场感。
在英国银石赛道,布拉德·皮特和达姆森·伊德瑞斯两位主演在奏国歌环节,站在了车手队列边“蹭镜头”拍摄,把全世界开车最快的20个人都当成“背景板”,《狂飙飞车》创造了“最贵”群演纪录。
在暖胎圈时,两辆黑金涂装的极速巅峰车队赛车还跟随20辆正式F1赛车一起列队发车,收看直播的观众甚至没看出异常。
不仅如此,影片车辆并非传统道具车,而是由真实的F2赛车改装而成,时速可达300公里。主演布拉德·皮特与戴姆森·伊德瑞斯也在开拍前进行了长达数月的专业驾驶特训,包括模拟器训练、神经反应训练、强化颈部肌肉以承受持续高G值过弯等等。
在拍摄中,大多数时间都由演员亲自驾驶赛车,观众能看到他们在弯道中与方向盘角力、承受真实重力加速度。这种真实感是摄影棚和特技驾驶无法比拟的。
真实赛车、真实赛道、第一视角主观镜头,都为车迷和影迷带来了比肩真实F1赛场的热血与心跳。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赛车体验,也成为影片吸引观众的最大卖点。
在故事方面,一边是一位天才车手从巅峰陨落到浴火重生的热血逆袭,一边是通过过气老炮与当红炸子鸡从对抗到合作的过程,凸显出团队协作的价值,都是好莱坞体育题材电影常用的叙事套路。
乍一看剧情简介,可能有不少人觉得缺乏创新,但通过合理的叙事节奏,配合巨星颜值和演技的双重加持,仍然足以征服观众。
随着两位主角从翻车起火,意外受伤到触底反弹,观众的心情也随之上下起伏,直到最后携手上演绝境逆袭,银幕内外都能感受到体育竞技独有的肾上腺素飙升的快感和热血。诚然,有赛车迷会诟病影片在规则和技术等方面不够严谨,但作为商业片已足够合格。
02
《极速车王》《飞驰人生》
赛车片爽在哪?
不仅是这部《F1:狂飙飞车》,从风靡全球的《速度与激情》系列,真实事件改编的《极速车王》《极速风流》,再到兼具喜剧与悲情的《飞驰人生》系列,充满青春与热血的《头文字D》...
赛车题材电影之所以能够持续吸引全球观众,在于它们成功地将肾上腺素飙升的视觉奇观与强烈的情感共鸣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类型片魅力。
首先,赛车电影往往以速度与竞争为外壳,包裹着“坚持、抗争”等更具普世价值的故事内核。赛道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竞逐,更是人性与信念的战场。
《极速车王》表面上是福特与法拉利的商业对决,但真正打动观众的是谢尔比和迈尔斯对赛车纯粹的热爱,以及他们在资本博弈中的无奈与坚守。《极速风流》则通过尼基·劳达与詹姆斯·亨特截然不同的性格与人生哲学,展现了赛车手在生死边缘的抉择。
《极速风流》
《头文字D》的藤原拓海从普通送豆腐的少年成长为秋名山车神,则用一个典型的草根逆袭故事包裹青春成长内核,让观众在速度中看到成长的阵痛与蜕变。
《头文字D》
真正优秀的赛车电影绝不会只依赖视觉刺激。赛车手的孤独、偏执、恐惧与热血,往往比引擎的轰鸣更能直击人心。《极速车王》中肯·迈尔斯因商业利益被迫让出冠军,他的愤怒与失落让观众感受到竞技体育背后的现实残酷。
《飞驰人生》则以喜剧外壳呈现过气车手张驰为重返赛场的琐碎困境,将赛车梦想落地为中年人的热血救赎。而《极速风流》最激动人心的并非赛道上的你追我赶,而是尼基·劳达在严重烧伤后,以钢铁般的意志重返驾驶舱的那一刻——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车手的回归,更是一个人对命运最倔强的反击。
风靡全球的“速度与激情”系列同样如此,尽管随着剧情的发展,它早已超越了传统赛车电影的范畴,逐渐演变成全球范围内的特工行动,但情感核心始终没变。
多米尼克与布莱恩的兄弟情和始终挂在嘴边的"家人至上"的信条,都让观众在眼花缭乱的动作场面之外,依然能感受到真挚的感情联结。这些情感元素都让赛车电影超越了单纯的"爽片"范畴,带给观众更深刻而持久的情感共振。
当然,赛车电影的成功也离不开极致的视听技术,毕竟观众走进影院,最直接的期待就是感受速度的冲击。如何让观众“体验”而非仅仅“观看”赛车,是这类电影制作的最大挑战。
《GT赛车:极速狂飙》通过游戏化的镜头语言,让观众仿佛亲身坐在驾驶舱内,感受每一个弯道的重力拉扯;《极速车王》对那场载入史册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进行了逐帧还原。而《头文字D》虽然拍摄于二十年前,但通过巧妙的剪辑与音效设计,依然让“排水渠过弯”成为影史经典瞬间。
《极速车王》
赛车手韩寒则用《飞驰人生2》推高了国产赛车片的技术“天花板”,剧组赴新疆实景实拍,调动80辆赛级车辆,共拍摄漂移10000多次弯道。
最后那段长达20分钟的终极赛道对决,让观众仿佛亲临险象环生的魔鬼赛道,体现了主创团队对赛车文化的尊重。
引擎轰鸣声中,将金属与橡胶的冰冷速度,转化为关于 “热爱、抗争、超越” 的人性寓言,期待更多赛车电影持续为我们带来速度与激情的传奇。
信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